会员单位活动

技术研究院:带头干 统筹干 以技术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 首钢新闻中心2025年03月18日 09:17 北京       发布时间:2025-03-18       浏览:260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随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出更多时代机遇,集团党委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国有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一系列重要论述,确立了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首钢场景的战略任务,谋划了一引领两融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路径。技术研究院作为首钢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中心与研发推广中心,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党委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带头干”“统筹干,积极践行技术创新发动机的使命担当,以创新驱动锻造四个长板,稳步推进首钢新质生产力发展。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于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里稳立潮头,洞察长远、把握趋势是制胜一招。集团党委要求用中长期发展的视野和眼光看待技术创新,瞄准科技前沿、把准行业发展航向。为进一步发挥瞭望者作用,技术研究院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抓手,聚焦基础前沿领域,优化组建低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制造及专用特殊钢等四个方向的重大科研项目团队,并配套相应评估问效及人才成长机制。

仰望星空,向新而行。一年来,四个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瞄准长期目标,埋头苦干专研技术,取得明显进展。

图片1.jpg

——低碳新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化学吸收法捕集高炉煤气二氧化碳技术,并自主设计建设高炉煤气二氧化碳捕集中试试验装置,二氧化碳捕集效率达到90%以上;开展高炉喷吹焦炉煤气富氢冶炼工业试验,吨铁二氧化碳排放降低9.8千克;建立首钢钢铁产品碳足迹及低碳技术评价系统,助力首钢低碳高质量发展。

图片2.jpg

——新材料新工艺团队开发了冷轧高强钢的新型QLP工艺,延伸率相比现有TBF钢提升30%;完成海洋大气耐蚀钢中试开发,在腐蚀速率相当的条件下,通过低合金成分体系设计,吨钢最高实现降本2850元;通过优化高铝锌铝镁相关元素含量及冷却和钝化工艺,降低缺陷发生率7个百分点,初步实现镀层耐湿热黑变要求。

——智能制造团队完成产品数字化研发平台架构搭建,基于机器学习构建冷轧多个钢种力学性能预报模型,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小于5%;基于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验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产品研发推理中的可应用性;一体化配矿寻优算法在股份炼铁部成功应用,配矿效率提升50%以上;冶炼智能合金化在线系统在股份转炉应用,投入率超91%

——专用特殊钢团队针对我国BEST核聚变反应堆所需材料,成功开发核聚变线圈盒锻件和预紧件焊材及焊接工艺,破解了新材料无焊材可用、焊接工艺空白的关键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功设计开发了专用工装顺利完成超常规作业,焊接探伤达到一级无缺陷,焊接接头4.2K强韧性合格,完成锻件用小批量焊材、第一幅预紧件示范件的焊接和热处理交付,得到用户好评。 快速解决技术难题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集团要求以突围的姿态,上下同心、主动作为,通过技术创新提质增效输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打造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技术研究院聚焦生产基地共性技术、产线运行瓶颈问题及用户使用满意度,建立了以及时高效、挂牌督办、科研项目为代表的分级分类攻关机制,提升问题解决的效率效益效果。

在市场、在现场,重在行动。一年来,通过在管理机制上的守正创新,技术创新工作如虎添翼,逆境中跑出突围加速度

图片3.jpg

——在重点问题攻关上,2024年共开展10A类重点科研项目,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在产品和工艺技术进步上迈上新台阶。股份带焙产线顺利达产,高炉球比提高14.5个百分点,利用系数创历史新高。股份超低碳钢大断面钢种实现单流中间包高拉速5炉连浇。京唐调质热处理态交货钢板采用直轧工艺代替两阶段轧制,轧制时间缩短14%;拓展中厚板极限规格生产能力,5毫米极薄规格9Ni低温钢满足LNG陆地罐建造需求。贵钢牵引电机转轴用钢通过中车认证,装车时速350公里复兴号高铁。水钢深拉拔高碳钢月均产量取得突破,满足一次拉拔至直径1.2毫米细丝要求。

——挂牌督办机制稳定运行,集团级督办项目15项,指标达标率93%。六机架薄规格稳态轧制速度提升3倍;功能饮料镀锡板成材率提升1.9个百分点,客户端制罐效率提升8.3个百分点;股份酸洗板重点客户现货发生率降低26.5个百分点。强化挂牌督办项目问效,持续跟踪验证运行情况,家电板表面粗糙、黑点问题经攻关解决后,连续12个月未发生反复,收到用户满意反馈,圆满完成项目闭环。

——针对急难技术质量问题,策划实施及时高效项目,周期设置为3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6个月,逐步形成并持续优化强策划、稳推进、严验收、实奖励的闭环管控模式。项目设置以来,累计策划实施113项,目前已完成验收78项,固化出钢标记45个、钢级代码46个,形成作业指导书、质量控制方案等文件63份,固化参数470余个。问题解决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供某新能源汽车新锐自主品牌侧围外板擦模频次树立行业新标杆;贵钢热作模具钢质量水平达到美标规定高级优质钢水平,供货行业领军企业;抑制锌铝镁镀层钢板高频感应焊接飞溅技术实现光伏高频焊管行业的广泛应用;低成本DP590+Z产品吨钢合金成本降低700元,达到业内最优。创新资源

 

如果说企业是一台精密复杂的机器,各部门各单位则是其中不停运转的齿轮,只有齿轮间精密咬合、运转顺畅,才能保证机器的高质量运行。集团党委要求技术研究院发挥统筹干作用,将集团技术创新的各种要素,按发展所需进行优化配置。技术研究院深刻领会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依托首钢产销研体系,进一步发挥销售技术部的统筹职能,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环节,力求让每一份投入收获最大产出,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图片4.jpg

聚焦主业,锻造生产硬实力技术研究院统筹首钢产销研团队,围绕制造+服务能力提升开展产品推进专项攻关。通过工艺挖潜实现冷轧后处理产能跨越式增长,冷系产品同比增产超50万吨。连退、镀锌产线速度全面提升,顺义冷轧镀锌产量创历史新高,京唐镀锌产量同比增加12%5条镀锌线创出6条线产能规模,为高端板材供应提供坚实保障。特殊钢推进精准匹配市场需求,酸洗、冷轧全面发力,中高碳特殊钢产量同比增幅41%,单利同比提高312/吨。依托风电钢正火轻处理、耐磨钢回火时间优化及在线淬火等技术创新,持续释放热处理产能潜力,通过排产优化与原料库精细管理,全年热处理过炉量突破30万吨。热成形钢产品实现技术、市场双突破,直接热成形工艺通过主机厂零件认证,锌铝硅镀层产品耐蚀性优势显著,为高端汽车制造提供轻量化解决方案,销量同比增长6万吨,2GPa级超高强钢批量供货超1万吨。中厚板以打造首钢第四大战略产品为目标,强化高端产品开发,单利排名京唐前三。完成出口抗酸钢批量稳定生产,首次实现变厚度截面高品质钢板商业供货。

团结攻坚,增强御寒抵抗力面对新一轮钢铁寒冬,首钢贵钢围绕易切削钢、焊接用钢、模具钢三大产品开展攻坚行动,以产品结构优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解决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难题,技术研究院统筹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迅速给予力量支持,组建了包括6名博士在内的10人技术团队,专业覆盖冶炼、轧制、材料分析等生产全流程,与贵钢同事并肩作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反复冲锋,易切削钢代表性钢种表面缺陷发生率降低3.2个百分点,年产量提高43%;耐候合金焊线同圈强度差降低44%,焊线钢年产量提高169%;高品质热作模具钢年产量提高89%

图片5.jpg

协同创新,解好降本必答题技术研究院发挥首钢产销研团队优势,牵头建立联合降本推进机制,加强与生产基地、技术中心、营销中心等单位的工作协同,按月分析订单,深挖技术潜力,精准制定降本、提质工作措施,并建立管理台账,以清单化管理、闭环式落实,切实推动质量效益提升。自2024年基于订单的降本工作开展以来,共梳理订单超16万条,实现合金降本6000万元,工艺降本4500万元,出了真金白银,出了竞争优势,以生产制造的极低成本增强了应对市场挑战的信心和底气。

统筹管理,擦亮品牌新名片技术创新体系效能稳步提升。持续建强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建强重大科研项目团队,规范科技档案管理。

强化联合研发体系,与新天绿能、奥托立夫(中国)等共建多家联合实验室,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项目;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数量创新高,其中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联合行业专家及下游用户推进输氢管道用钢国家标准的制定;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首钢在“2024中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中排名第二,获专利创新极强企业称号;绿色低碳产品、蝉翼钢、电工钢等产品获得商标注册,锌铝镁、首钢智检等产品商标实现应用。

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定海神针,机制创新是激活内生动力的金钥匙。集团党委要求技术研究院要坚持党建引领,在人才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敢于先行探索,用好用活新一轮国企改革政策红利,充分调动技术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对此,技术研究院聚焦制约活力释放的难点堵点痛点卡点,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有的放矢提升改革实效。

图片6.jpg

党建引领护航创新发展。技术研究院坚持聚焦中心工作,发挥好党建工作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党支部书记会明确党建与业务融合专题,将业务工作融入党建部署。制定强党建、促改革专项行动工作安排,有序推进三个方面10项重点工作。与上下游企业、产销研单位开展交流共建,1个党支部获评首钢品牌党支部,2个品牌党支部顺利通过复评。刘宏创新工作室推动实现首钢产品在市政热力管网的示范应用,青格勒创新工作室入选北京市第二批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形成联合创新示范引领。推动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全面落实一引领两融合重点项目51个,实现首发产品6项、首创工艺2项、首开设备1/套。持续打造人才高地,形成一支由首钢科学家、首席技术专家、首席研究员、首席工程师组成的领军人才梯队,选派14名科研骨干赴生产一线挂职锻炼。涌现出首都劳动奖章、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多名先进典型。

 

多措并举激发人才活力。技术研究院系统性深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改革,聚焦人才发展全周期构建分类评价体系。在人才管理维度上,针对从事冷工作热工作的不同特点,设置一般性科研与战略性科研两类评聘机制。战略性科研岗突出原创导向,一般性科研岗侧重工程技术攻关,建立了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发展通道。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实施全周期差异化激励策略。针对短期项目,聚焦经济、技术两个维度,完善考核评估体系,鼓励科研人员高效解决产品、产线和用户难题;针对中长期项目,更多关注原始创新、行业引领等,鼓励科研人员全心投入潜心研究;针对科研支撑体系,将科研管理人员的技术预见能力、技能操作人员的工艺创新贡献纳入组织效能评估体系,实现创新要素全链条价值激活。

春光无限好,正是奋进时。202527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带队到技术研究院调研,要求技术研究院当好首钢突围路上的先锋队。技术研究院将勇于肩负使命,聚焦收好两个官、打牢一个基础,践行一引领两融合,开展强作风求实效·做表率当先锋主题活动,深刻认识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识变求变,奋发有为,深刻认识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把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落到实处、落到具体工作中。

 


肩负“瞭望”使命



肩负“瞭望”使命



肩负“瞭望”使命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肩负“瞭望”使命



提升原始创新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