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来源: 中科院物理所 2022-05-03 13:47 发表于北京 发布时间:2022-06-06 浏览:1897
肠道细菌释放的化合物存在于血液中,可以调节宿主的生理过程,如免疫、代谢和大脑功能。这一系列操作正是通过“肠-脑轴”来实现的。
言外之意,我们的生理和行为可能是由这些看不见的“小鬼”主宰。
今天,让我们继续趁热打铁。
大家都知道,冲动是魔鬼,而引发你想要吃某种食物,而且明知道是垃圾食物却依然欲罢不能的冲动可能是肚子里的这些“小鬼”。所以,是吃健康的果蔬+全麦面包,还是吃让你变得更胖的“奶茶+巨无霸”,我们可能在任由肠道细菌摆布。
2022年4月19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科学系的两位科学家首次表明,在吃什么饮食的问题上,动物的肠道菌群影响其对食物的选择。
在这项新研究中,两位科学家选择了三组具有不同饮食习性的啮齿动物作为实验室无菌小鼠(缺乏肠道菌群)的微生物供体。它们分别是10只食肉动物食蝗鼠(Onychomys torridus)、10只杂食动物白足鼠(Peromyscus leucopus),以及10只食草动物山地田鼠(Microtus montanus)。
每组小鼠都选择了富含不同营养素的食物。具体而言,定植食草鼠菌群的小鼠自愿选择较高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的饮食;而定植杂食和食肉鼠菌群的小鼠选择较低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饮食。这表明,肠道菌群改变了它们的饮食偏好。
然而,“中间人”可能是自私自利的,它们会劫持“肠-脑轴”这条通讯线路,并改变信息含义,从而夺走了我们的饮食选择权,以“为我所用”。
下面,我们来用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食困。
很多人吃完饭后会感到困倦,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体内的色氨酸。
色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在谷物和坚果类含量丰富。当色氨酸进入大脑时,它会转化为血清素,这是一种餐后引发饱腹感的信号。最终,它会被转化为褪黑素,让你产生浓浓睡意。
然而,一些肠道细菌也具有产生色氨酸的能力。
在这项研究中,两位科学家发现,在选择不同饮食之前,具有不同肠道菌群的小鼠血浆色氨酸水平也不同,而且那些血浆色氨酸水平更高的小鼠肠道中能产生色氨酸的细菌数目也更多。具体而言,食草性动物的肠道菌群产生了更多的色氨酸,从而导致宿主大脑血清素水平更高,引发了饱腹感,并限制了进食,从而减少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该研究通讯作者Kevin Kohl说说:“或许,你前一天吃的东西比你的肠道微生物对你的影响更大。我们在实验中还忽略了许多关于人类的事情。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前的广泛研究已经证实,吃健康的食物会塑造健康的肠道菌群。这样,就会让这些“小鬼”和我一条心,最终将有利于“我”(我和我的肠道菌群)的健康。